首頁 /
歷屆得獎  /  
第三十三屆新聞獎得獎名單
第三十三屆新聞獎得獎名單
文字類攝影類影音類紀錄片
關於評審
蘇 蘅 女士
王毓莉 女士
丘 岳 先生
樊祥麟 先生
谷玲玲 女士
李艷秋 女士
吳典蓉 女士
馮小龍 先生
翟 翬 先生
本屆得獎作品名單如下:
文字類
-
文字類 深度新聞報導獎
- 得獎人:陳熙文
- 得獎媒體:聯合報
- 得獎作品:敬鵬大火周年專題報導
- 得獎評語:正當敬鵬大火屆滿周年,媒體以專題進行回顧與檢討之時,台中市大雅區一處鐵皮餐具工廠又發生大火,造成兩名消防員殉職,使得四年來因搶救鐵皮工廠火警而殉職的消防人員多達13人,讓搶救鐵皮工廠以及取締違章或就地合法化,都成為熱議話題。
敬鵬大火專題以消防員為主題,曝露消防單位漠視消防員人力不足、裝備不足和以血肉之軀與火搏鬥之現場和問題分析,說理清晰,兼具動人情感,角度完整,彰顯消防員的勇氣及專業,鞭策主管機關改進作為,發揮輿論影響的角色。
這次餐具工廠大火合併敬鵬,又掀起鐵皮工廠火警救災的議題,也促成立院重審「消防法」三讀,修正通過消防法部分條文,將退避權、調查權、資訊權等生命三權入法,而且對危險性救災行動認定標準,將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,可謂影響重大、意義深遠。
閱讀全文
-
文字類 國際新聞報導獎
- 得獎人:黃亦筠、陳顥仁、呂國禎 等3人
- 得獎媒體:天下雜誌
- 得獎作品:跟著佐科威 看見新印尼
- 得獎評語:本文由印尼總統競選連任出發,討論印尼內部發展策略,以及工業建設快速發展現況,並探討印尼企圖在區域政治及全球競合關係中,建構印尼的角色。報導兼具歷史縱深及多元角度,從不同城市呈現印尼多重面貌與治理挑戰。本文透過新聞事件,梳理印尼經濟建設狀況,適度搭配照片及圖表,引導讀者重視印尼近年快速變遷的政治與經濟意涵。
閱讀全文
-
文字類 兩岸新聞報導獎
- 得獎人:邱莉燕
- 得獎媒體:遠見雜誌
- 得獎作品:我該不該去大陸?
- 得獎評語:台灣人才西進大陸已經多年,遠見雜誌「我該不該去大陸?」專題透過2018年西進工作族滿意度與陸資企業人才需求調查,從多元角度探討西進的環境、物質、和心理因素,並探討台灣精英人才留不住的問題、兼論各行各業的台灣人在大陸發展的故事,揭開人才西進另一種人生起伏,帶領讀者感受西進工作族的兩難抉擇,對於未來仍抱有西進夢想的台灣後進者,具有提醒與借鑒之作用。
閱讀全文
攝影類
-
攝影類 新聞攝影獎
- 得獎人:王飛華
- 得獎媒體:雅虎新聞網站(中央社)
- 得獎作品:以父為榮
- 得獎評語:畫面構圖完整,寓意深遠。父親與同袍身上厚重的軍裝,與背景的藍天和和兩個孩子的背影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面對同袍,主角人物僅為背影,但可推測父親驕傲的面容,而對面的同袍正在保養裝備,堆滿笑容歡迎他們,無論在色彩構圖和快門時機的掌握上,都恰到好處。一張照片帶給讀者無限正面能量,為難得傑出作品。
閱讀全文
影音類
-
影音類 深度報導獎
- 得獎人:蔡佳珍、何庭歡、黃鈞豪、王宗翰、陳家頤、吳光第、詹宏舜、卓煥鈞、朱涵瑜、吳青駿 等10人
- 得獎媒體:臺視
- 得獎作品:台灣太空20年 MIT衛星下一步!
- 得獎評語:完整報導台灣衛星發展的軌跡,突顯太空探測計劃發展之不易,也讓社會大眾了解太空探測的工作人員,如何在失敗中不斷堅持和投注心力的過程。全篇報導層次分明的運用長達20年的太空發展資料影片,具有紀錄片般的拍攝思維和敘事,不可多得。
閱讀全文
-
影音類 國際新聞報導獎
- 得獎人:賴振元、林珍汝 等2人
- 得獎媒體:公共電視
- 得獎作品:核廢何從系列報導
- 得獎評語:當台灣仍為了核電存廢與核能廢料處理爭論不休之際,本系列報導深入芬蘭、瑞典等核能發展先進國家,從技術到政治及民意,透過正反俱陳的報導,讓人了解核廢處理並非無解習題,只要妥善規劃、密集溝通、審慎執行,可以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識點,對台灣處理核廢問題頗具啟發性。該報導具獨特性與影響性,廣度深度兼備。
閱讀全文
-
影音類 兩岸新聞報導獎
- 得獎人:陳相如、謝賢熺、王結玲陳相如 等3人
- 得獎媒體:TVBS電視台
- 得獎作品:【直擊亞洲水塔-西藏冰川】特別報導
- 得獎評語:隨著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的衝擊日趨嚴重,媒體對生態與保育等更加用心與投入,本系列透過報導「亞洲水塔」—西藏冰川的變動,觸及冰川現況、科學研究、牧民生活、動植物生態、青藏鐵路及冰川經濟等多個層面,讓閱聽大眾了解西藏冰川對亞洲環境的影響有多麼重要,進而啟發大家對氣候變遷的關注,尋求人類和大自然能相依共存。
閱讀全文
紀錄片類
-
紀錄片類 紀錄片獎
- 得獎人:趙德瑤、賴展文 林興來 余自成 等4人
- 得獎媒體:大愛衛星電視
- 得獎作品:墻 – 歐洲難民啟示錄
- 得獎評語:自敘利亞內戰以來,難民問題成為迫切危機,甚至左右歐洲國家政情;但最觸動人心的難民報導,一定是從人的處境出發;《墻-歐洲難啟示錄》正是如此,拍攝者讓我們看到,難民和我們一樣,都有求生、求安全、求發展的動力,但也因此,堵在他們前面具體或無形的墻,也就更為險峻。無論敘事或影像,《墻-歐洲難啟示錄》都是上乘之作。
閱讀全文